读孩子的宇宙有感
一个八岁的英国小女孩说:"除非我们,将读过的书拿出来讨论,否则我们无法真正明白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看法。"
——题记
拿到《孩子的宇宙》这本书,首先被它简单精美的装帧所吸引。映入眼帘的一抹浅绿色,在白色封面的整体背景下,几个黑色的字"孩子的宇宙",一种舒适的美感扑面而来。再加上这本书非常"袖珍",它不是很大,也不太厚,倒像一个小小的笔记本,放在包里很方便,在读它的期间,我常常随身携带,只要有空就翻看。偶然间,我打开了护封,看到这本书的"庐山真面目"——青一色的银灰色——很纯洁,一种辽阔感随即涌来。我在这里揣度一下作者设计的意图,大概也象征了孩子宇宙的广袤无垠吧!
读完后,你会觉得,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远比装帧美得多。拿到这本书,我先把封面、封底的这些信息认真读了一下。我知道这是属于"家庭教育"类别的书籍。在护封底部还有对本书内涵的凝练之笔。除此之外,也对作者及其著作的介绍,还有其他知名人物对本书的推荐。
何琦瑜说:"阅读《孩子的宇宙》,仿佛进入了超写实的剧场,藉由一幕幕童话经典故事主人翁特写式的心理解析,导引着成人们更趋近孩子心中既陌生又熟悉的神秘宇宙。在探索孩子宇宙的.旅程中,早已丧失了童年的我们仿佛抹去了厚重的尘埃,一步步贴近了自己早已遗忘的、纯真而深邃的灵魂。"
陈质采也说,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好书!让我们找到了进入孩子奥秘心灵世界的通道;也深刻感受到一个愿意倾听儿童心灵之声的谦卑灵魂。
是的,感觉名家的评论说到了自己的心里。而我今天要说:"这是一本让我坐在‘云彩之上’的书籍。说实话,我感觉读得云里雾里,深知有些地方读不懂,不过,有时候却又有些深深的共鸣。大概人都是这样矛盾!就像书中讨论到的秘密的意义。"
这本书以孩子为主题展开。分别从孩子与家人、孩子与秘密、孩子与动物、孩子与时空、孩子与老人、孩子与死亡、孩子与异性七个方面逐一详细介绍。这本薄薄书,却让我感觉很厚很厚。我想,孩子的宇宙不仅仅这些范畴,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。作者也只是提供了一些例子。但是,作者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,能从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剖析出孩子的心理,真是让常人难以企及。不过,这也告诉自己,以后读书的时候要多思考,多探索。
书中有很多辩证的思想,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:
比如,"秘密既是独自保守才有价值的,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一面。也就是说,一方面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,另一方面希望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。"再比如,"我们大家在自己的内部都有一个孩子,孩子们在自己的内部也都有一个大人。"再如,"只有认真地对待死,才能赋予生以深度。"
我们的生活,我们周遭的一些人,我们的学生,包括我们自己,何尝不是辩证统一体,何尝不是矛盾的共同体?认真审视,我们常常有"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"这样一种感觉。"如果你的面前是阴影,那么你的背后就是阳光。"孩子如是,他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具有双重价值甚至多重价值的。比如,"调皮"的行为中蕴藏着他不同于常人的"智慧".所以,对于我们的孩子,我们也要学会多角度地剖析,去努力发现他身上闪光的一面。抓住他的优点,放大,再放大,巩固成他的习惯和品质。
"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,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。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,充满灵性和神奇。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,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。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,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,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……"
读到这段文字时,我想我们都会深深反思。做父母的,反思自己的和孩子的生活点滴;做老师的,反思自己和学生共处的教育故事。
我们都会想:探索孩子的宇宙,找到与孩子灵魂接触的"通道",多么重要。
在这本书中,讲到了通往非日常世界的通道,比侧世界和此侧世界的通道,进而引申到与孩子之间的通道。顾名思义,通道,就是路。有路,才能前进,否则只是死胡同。《爱丽丝漫游奇境》中,兔子洞正是通往奇境的"通道";一只乌龟的出现成了选择缄默症k君开口的"通道".其实,任何一种东西,甚至一件事件都可能成为"通道".
我们班有个学生小杨,性格内向,在课堂上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。有时候,你单独和他交流,问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。现在想来,是自己没有找到和孩子灵魂沟通的"通道".尽管我们不是斥声厉色,孩子可能也会保留一种距离。可能老师和学生之间,家长和孩子之间,就是有距离的,不像小伙伴之间的那种无拘无束。应该是角色使然。
那天,我们学完了《晏子使楚》,全班学生合作演课本剧。我把这个任务放手交给课代表,让她组织,其他学生自由报名。小杨同学因为有"齐天大圣"的头饰(道具更有代入感),所以报名扮演楚王。得知此消息,我心里也犯嘀咕:他能演好吗?待到课本剧表演那一堂课,平时他的腼腆和内向消失殆尽,威风凛凛的楚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,这一次经历刷新了我对他的认识。"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".从此之后,他变得自信了。不得不说,孩子的宇宙真的很广阔!
找到接近孩子灵魂的"通道",我们才会离他们越来越近,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。只有走心,才能有为!
版权声明
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文章仅供学习观摩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
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@rediffmail.com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15033.cn/zwtc/duhougan/2016-09-01 081818/453576.html